拼音 “hàn” 汗组词

  • 汗[ hàn ]字在开头的词语
    1. 1、汗八里[ hàn bā lǐ  ]
      1.元代的大都(今北京市)突厥语称之为"汗八里"。意为大汗之城﹑汗城。
    2. 2、汗斑[ hàn bān  ]
      1.汗碱。2.花斑癣。
    3. 3、汗瘢[ hàn bān  ]
      1.汗斑,花斑癣。一种皮肤病。症状是皮肤上出现浅黄或褐色圆形的斑,抓后有鳞屑。
    4. 4、汗背心[ hàn bèi xīn  ]
      1.贴身穿的无袖无领的上衣。
    5. 5、汗鳖[ hàn biē  ]
      1.汗邪。
  • 汗[ hàn ]字在结尾的词语
    1. 1、阿富汗[ ā fù hàn  ]
      西亚内陆国。东与中国相邻。面积6523万平方千米。人口1769多万(1993年)。首都喀布尔。绝大部分为高原、山地。干旱少雨。经济以农牧业为主。
    2. 2、白汗[ bái hàn  ]
      1.因劳累﹑惶恐﹑紧张而流的汗;虚汗。
    3. 3、表汗[ biǎo hàn  ]
      1. 发汗。
    4. 4、础汗[ chǔ hàn  ]
      1.下雨前出现在柱石上的水珠。
    5. 5、拨汗[ bō hàn  ]
      1.骏马名。
  • 汗[ hàn ]字在中间的词语
    1. 1、阿尔汗布拉宫[ ā ěr hàn bù lā ɡōnɡ  ]
      又称“红宫”。中世纪摩尔人统治者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那达王国的宫殿。建于1354-1391年。位于地势险要的山头上。四周围墙用红色石块砌筑。沿墙筑有或高或低方塔,墙内有许多院落,其中狮子院以其轻巧的券廊和雕有十二只狮子簇拥着的喷泉著称。整座宫殿的建筑风格富丽精致。
    2. 2、逼汗草[ bī hàn cǎo  ]
      1.香草名。散发的香气能驱除汗液气味。
    3. 3、察尔汗盐湖[ chá ěr hàn yán hú  ]
      中国最大盐湖。由察尔汗等两个干盐湖以及达布逊湖和南、北霍鲁逊湖等九个表层有卤水的盐湖组成的大盐湖区,面积5856平方千米。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南部。石盐沉积厚度一般在30米左右,最厚达60余米。钾盐储量在世界上仅次于死海。
    4. 4、赤汗马[ chì hàn mǎ  ]
      1.即汗血马。汉武帝时伐大宛得千里马,其马汗出如血,后因以"赤汗马"泛指名马。
    5. 5、大汗涔涔[ dà hán cén cén  ]
      形容因天气炎热或心情紧张而导致浑身汗流如注的样子。
  • 带有汗[ hàn ]字的成语
    1. 1、充栋汗牛[ chōnɡ dònɡ hàn niú  ]
      指书籍堆得高及栋梁,多至牛马运得出汗。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。
    2. 2、大汗淋漓[ dà hán lín lí  ]
      形容因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导致浑身出了很多汗。
    3. 3、汗不敢出[ hàn bù ɡǎn chū  ]
      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。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。
    4. 4、汗出浃背[ hàn chū jiā bèi  ]
     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。现也形容出汗很多,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。同“汗流浃背”。
    5. 5、汗出洽背[ hàn chū qià bèi  ]
     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。同“汗流浃背”。

拼音 “hán” 汗组词

  • 汗[ hán ]字在开头的词语
    1. 汗[ hán ]字在结尾的词语
      1. 1、成吉思汗[ chénɡ jí sī hán  ]
        即“元太祖”。蒙古族军事家、政治家。名铁木真。出生于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。12世纪末13世纪初率本族统一蒙古诸部,1206年被推为大汗,称成吉思汗(蒙古语,意为拥有四海的强大者),建立蒙古汗国。接着进行大规模扩张战争。曾两次攻金,占领中都(今北京)。1219年亲率二十万大军进行第一次西征,灭花剌子模,击败斡罗思和钦察联军,占领中亚大片土地,分封给三个儿子。1227年,在灭西夏前夕病死军营中。后被追尊为太祖。
      2. 2、可汗[ kè hán  ]
        1.亦作"可罕"。 2.古代鲜卑﹑柔然﹑突厥﹑回纥﹑蒙古等民族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。
      3. 3、可汗[ kè hán  ]
        古代柔然、突厥、回纥、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。开始出现于5世纪初,宋元以后简称汗。
      4. 4、天可汗[ tiān kè hán  ]
        1.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。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﹐为对太宗表示拥戴。故尊之为"天可汗"。唐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太宗亦沿用此称。唐柳宗元《唐铙歌鼓吹曲.高昌》:"文皇南面坐,夷狄千群趋。咸称天子神,往古不得俱。献号天可汗,以覆我国都。"宋王溥《唐会要.杂录》:"贞观四年,诸蕃君长诣阙,请太宗为天可汗。乃下制,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,皆称皇帝天可汗。"后亦为西北各族对中国皇帝的尊称。
    2. 汗[ hán ]字在中间的词语
      1. 1、成吉思汗陵[ chénɡ jí sī hán línɡ  ]
        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。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陵。原在达拉特旗王爱召,清初移此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。中央纪念堂有成吉思汗坐像。堂后为寝宫,内放成吉思汗同三位夫人的灵柩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    2. 2、钦察汗国[ qīn chá hàn ɡuó  ]
       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。1236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率军西征,先后征服伏尔加河流域、罗斯各公国,并进入波兰、匈牙利等地。1242年回军,定都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,建立汗国。因帐顶为金色,又称“金帐汗国”。统治西西伯利亚、伏尔加河流域、北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,罗斯各公国都为它的臣属。15世纪分裂为几个汗国。1480年莫斯科大公国独立。1502年灭亡。
      3. 3、伊儿汗国[ yī ér hàn ɡuó  ]
       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。1256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从中亚向西远征,1258年攻入巴格达,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,建立汗国。定都大不里士(在今伊朗)。因统治者自称“伊儿汗”,意为“藩王”,因而称“伊儿汗国”。疆域主要包括伊朗、伊拉克、小亚细亚等地。13世纪末以伊斯兰教为国教。后国土分裂,1353年灭亡。
    3. 带有汗[ hán ]字的成语

      “汗”的同音字组词(hàn,há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