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

天官动将星,汉地柳条青。
万里鸣刁斗,三军出井陉。
忘身辞凤阙,报国取龙庭。
岂学书生辈,窗间一老经。

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翻译和注释

译文

天官动将星,汉上柳条青。
天上星宿的将星动了,汉家营地上的柳条青青。

万里鸣刁斗,三军出井陉。
万里征途刁斗声声鸣响,三军将士迅速越过井陉。

忘身辞凤阙,报国取龙庭。
辞别帝宫全忘了身家,立功报国定要夺取龙庭。

岂学书生辈,窗间老一经。
哪里肯学那些书生之辈,终老窗前死啃一经。

注释

天官动将星,汉上柳条青。
天官:即天上的星官。古人认为,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,有大有小,因此称天官。将星:《隋书·天文志》说,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,主兵象;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,外边的小星是吏士;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,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,是出兵的预兆。

万里鸣刁斗,三军出井陉(xíng)
刁斗:古代行军用具。斗形有柄,铜质;白天用作炊具,晚上击以巡更。三军:军队的通称。井陉:古关名,即井陉口,又名井陉关,唐时要塞,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,井隘北井隆山上。秦汉时为军事要地。

忘身辞凤阙(què),报国取龙庭。
凤阙:汉代宫阙名,在建章宫东,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。此处借汉说唐,用以泛指宫廷。取龙庭:借指誓歼敌虏。龙庭: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。

岂学书生辈,窗间老一经。
书生:读书人。古时多指儒生。间:一作“中”。老:一作“住”。

赏析

天官动将星,汉上柳条青。
万里鸣刁斗,三军出井陉。
忘身辞凤阙,报国取龙庭。
岂学书生辈,窗间老一经。

  首联“天官动将星,汉地柳条青”,写启程。“天官”,即天上的星官。古人认为,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,有大有小,因此称天官。“将星”,《隋书·天文志》说,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,主兵象;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,外边的小星是吏士;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,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,是出兵的预兆。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,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。这一巧妙的联想、比喻,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,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。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,又以“柳”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,惜别之情,深蕴其中。

  颔联“万里鸣刁斗,三军出井陉”,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。刁斗,军中用具,白天用来烧饭,夜间用于打更报警,把它写进诗中,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。中间又以一个“鸣”字突出听觉,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,外加“万里”二字修饰,更显得声势浩大,军威显赫。“万里”句由物见人,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,“三军”句则正面写人,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。“井陉”,即井陉口,又名井陉关,唐时要塞,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。一个“出”字,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,与首句的“动将星”前后呼应。

  以上两联,从启程写到行军,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;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。颈联“忘身辞凤阙,报国取龙庭”,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。“凤阙”,汉代宫阙名,在建章宫东,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,此处借汉说唐,用以泛指宫廷。“龙庭”,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。“取龙庭”,借指誓歼敌虏。这两句互文见义,意思是无论“辞凤阙”或“取龙庭”,都下定“忘身”、“报国”的决心。“辞凤阙”在出征之前,“取龙庭”是在鏖战之后,可见决心始终如一。

  尾联“岂学书生辈,窗间老一经”,以议论结束全诗。上一联作正面抒情,这一联从反面议论,加以强调。“岂学”表示不应该学、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。书生皓首穷经,不能为世所用,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。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,因此借题发挥,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。

  这首送别诗,写得意气风发、格调昂扬,不作凄楚之音,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,济世报国的思想。

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拼音版

tiān guān dòng jiāng xīng ,hàn dì liǔ tiáo qīng 。 wàn lǐ míng diāo dòu ,sān jun1 chū jǐng xíng 。 wàng shēn cí fèng què ,bào guó qǔ lóng tíng 。 qǐ xué shū shēng bèi ,chuāng jiān yī lǎo jīng 。
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
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作者

 王维(701─761),字摩诘,祖籍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)。九岁知属辞,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,二十一岁(开元九年)中进士。任大乐丞。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(在今山东境内)司功参军。宰相张九龄执政时,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,转监察御史。李林甫上台后,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,二年后回京,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。天宝年间,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。公元七五六年,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,他服药取痢,佯称瘖疾,结果被安禄山「遣人迎置洛阳,拘于普施寺,迫以伪署」。平叛后,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,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《凝碧池》诗怀念朝廷、痛骂安禄山,得到唐肃宗的赞许,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,仅降职为太子中允,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。但自此,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。在半官半隐、奉佛参禅、吟山咏水的生活中,度过了自己的晚年。王维的诗歌创作道路大致以开元二十六年(738)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。前期诗作大都反映现实,具有明显的进步政治倾向,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;后期的诗作多是描山摹水、歌咏田园风光的,其中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,但情绪的主调却是颓唐消极的。王维不仅工诗善画,且精通音律,擅长书法。诗歌、音乐、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会、相互渗透,具有独特的造诣,被苏轼誉之为:「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」有《王右丞集》。附:王维(701-761)字摩诘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)人。工书画,与弟缙俱有俊才。开元九年,进士擢第,调太乐丞,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,历右拾遗、监察御史、左补阙、库部郎中。拜吏部郎中。天宝末,为给事中,安禄山陷两都,维为贼所得。服药阳瘖,拘于菩提寺,禄山宴凝碧池。维潜赋诗悲悼,闻于行在,贼平。陷贼官三等定罪。特原之,责授太子中允,迁中庶子、中书舍人。复拜给事中。转尚书右丞。维以诗名盛于开元、天宝间,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,无不拂席迎之,得宋之问辋川别墅,山水绝胜。与道友裴迪,浮舟往来,弹琴赋诗,啸咏终日,笃于奉佛,晚年长斋禅诵。一日,忽索笔作书数纸,别弟缙及平生亲故,舍笔而卒,赠秘书监。宝应中,代宗问缙: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,今存几何,缙集诗六卷、文四卷,表上之。敕答云:卿伯氏位列先朝,名高希代,抗行周雅,长揖楚辞,诗家归美,克成编录。叹息良深,殷璠谓维诗词秀调雅,意新理惬,在泉成珠,著壁成绘。苏轼亦云,维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也。有《王右丞集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送赵都护赴安西

    将相有更践,简心良独难。远图尝画地,超拜乃登坛。
    戎即昆山序,车同渤海单。义无中国费,情必远人安。
    他日文兼武,而今栗且宽。自然来月窟,何用刺楼兰。
    南至三冬晚,西驰万里寒。封侯自有处,征马去啴啴。
  • 送赵司马赴蜀州

    饯子西南望,烟绵剑道微。桥寒金雁落,林曙碧鸡飞。
    职拜舆方远,仙成履会归。定知和氏璧,遥掩玉轮辉。
  • 送王尚一严嶷二侍御赴司马都督军

    汉掖通沙塞,边兵护草腓。将行司马令,助以铁冠威。
    白露鹰初下,黄尘骑欲飞。明年春酒熟,留酌二星归。
  • 送赵顺直郎中赴安西副大都督

    绝镇功难立,悬军命匪轻。复承迁相后,弥重任贤情。
    将起神仙地,才称礼乐英。长心堪系虏,短语足论兵。
    日授休门法,星教置阵名。龙泉恩已著,燕颔相终成。
    月窟穷天远,河源入塞清。老夫操别翰,承旨颂升平。
  • 送赵大夫护边(一作送赵都护赴安西)

    外域分都护,中台命职方。欲传清庙略,先取剧曹郎。
    已佩登坛印,犹怀伏奏香。百壶开祖饯,驷牡戒戎装。
    青海连西掖,黄河带北凉。关山瞻汉月,戈剑宿胡霜。
    体国才先著,论兵策复长。果持文武术,还继杜当阳。
  •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

    天官动将星,汉上柳条青。万里鸣刁斗,三军出井陉。
    忘身辞凤阙,报国取龙庭。岂学书生辈,窗间老一经。
  •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

    廓落青云心,交结黄金尽。富贵翻相忘,令人忽自哂。
    蹭蹬鬓毛斑,盛时难再还。巨源咄石生,何事马蹄间。
    绿萝长不厌,却欲还东山。君为鲁曾子,拜揖高堂里。
    叔继赵平原,偏承明主恩。风霜推独坐,旌节镇雄藩。
    虎士秉金钺,蛾眉开玉樽。才高幕下去,义重林中言。
    水宿五溪月,霜啼三峡猿。东风春草绿,江上候归轩。
  • 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

    中军待上客,令肃事有恒。前驱入宝地,祖帐飘金绳。
    南陌既留欢,兹山亦深登。清闻树杪磬,远谒云端僧。
    回策匪新岸,所攀仍旧藤。耳激洞门飙,目存寒谷冰。
    出尘閟轨躅,毕景遗炎蒸。永愿坐长夏,将衰栖大乘。
    羁旅惜宴会,艰难怀友朋。劳生共几何,离恨兼相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