啰唝曲·那年离别日



那年离别日,只道住桐庐。
桐庐人不见,今得广州书。

啰唝曲·那年离别日翻译和注释

鉴赏

  据晚唐范摅《云溪友议》记述,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,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戏。元稹曾有一首《赠刘采春》诗,赞美她“言词雅措风流足,举止低徊秀媚多”,“选词能唱《望夫歌》”。《望夫歌》就是《啰唝曲》。方以智《通雅》卷二十九《乐曲》云:“啰唝犹来罗。”“来罗”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。据说,“采春一唱是曲,闺妇、行人莫不涟泣”,可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。

  《全唐诗》录《啰唝曲六首》,以刘采春为作者。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。管世铭在《读雪山房唐诗钞》中说:“司空曙之‘知有前期在’、金昌绪之‘打起黄莺儿’……刘采春所歌之‘不喜秦淮水’、盖嘉运所进之‘北斗七星高’,或天真烂漫,或寄意深微,虽使王维、李白为之,未能远过。”潘德舆在《养一斋诗话》中更称此曲为“天下之奇作”。这类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,在文人诗篇之外,确实另有风貌,一帜别树,以浓厚的民间气息,给人以新奇之感。其写作特色是:直叙其事,直表其意,直抒其情,在语言上脱口而出,不事雕琢,在手法上纯用白描,全无烘托,而自饶姿韵,风味可掬,有司空图《诗品》所说的“不取诸邻”、“着手成春”之妙。“那年离别日”是这组诗的第四首。

  这首诗写夫婿逐利而去,行踪无定。张潮有首《江南行》:“茨菰叶烂别西湾,莲子花开犹未还。妾梦不离江上水,人传郎在凤凰山。”所写情事,与这首诗所写有相似之处。“朝朝江口望”,一心望夫婿归来,而不料愈行愈远。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因,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、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。正如李鍈在《诗法易简录》中所分析:“桐庐已无归期。今在广州,去家益远,归期益无日矣。只淡淡叙事,而深情无尽。”长期分离,已经够痛苦了;加上归期难卜,就更痛苦;再加以行踪无定,愈行愈远,是痛苦上又加痛苦。在这情况下,诗中人只有空闺长守,一任流年似水,青春空负,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诗中不禁发出“昨日胜今日,今年老去年。黄河清有日,白发黑无缘”的近乎绝望的悲叹了。

  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,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,因而有《啰唝曲》之类的作品出现,而闺妇、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“莫不涟泣”,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,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。

啰唝曲·那年离别日拼音版

nà nián lí bié rì ,zhī dào zhù tóng lú 。
tóng lú rén bú jiàn ,jīn dé guǎng zhōu shū 。
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
啰唝曲·那年离别日作者

刘采春,淮甸(今江苏省淮安、淮阴一带)人,一作越州(今浙江省绍兴市)人,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。她擅长参军戏,又会唱歌,深受元稹的赏识,说她“言辞雅措风流足,举止低回秀媚多。”可见她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塞下曲四首·其一

    玉帛朝回望帝乡,乌孙归去不称王。
    天涯静处无征战,兵气销为日月光。
    边塞
    2023-08-11
  • 荷叶杯·记得那年花下

    记得那年花下,深夜,初识谢娘时。水堂西面画帘垂,携手暗相期。
    惆怅晓莺残月,相别,从此隔音尘。如今俱是异乡人,相见更无因。
    写花
    2023-08-11
  • 横吹曲辞。陇头水

    陇头秋月明,陇水带关城。笳添离别曲,风送断肠声。
    映雪峰犹暗,乘冰马屡惊。雾中寒雁至,沙上转蓬轻。
    天山传羽檄,汉地急征兵。阵开都护道,剑聚伏波营。
    于兹觉无度,方共濯胡缨。
  • 相和歌辞。明妃曲

    北望单于日半斜,明君马上泣胡沙。
    一双泪滴黄河水,应得东流入汉家。
  • 杂曲歌辞。宫中调笑

    胡马,胡马,远放燕支山下。咆沙咆雪独嘶,
    东望西望路迷。迷路,迷路,边草无穷日暮。
    河汉,河汉,晓挂秋城漫漫。愁人起望相思,
    江南塞北别离。离别,离别,河汉虽同路绝。
  • 晦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

    夜寒宿芦苇,晓色明西林。初日在川上,便澄游子心。
    秦天无纤翳,郊野浮春阴。波静随钓鱼,舟小绿水深。
    出浦见千里,旷然谐远寻。扣船应渔父,因唱沧浪吟。
  • 江南曲(一作李益诗)

    长乐花枝雨点销,江城日暮好相邀。
    春楼不闭葳蕤锁,绿水回通宛转桥。
  • 思归(一作古离别)

    为别未几日,去日如三秋。犹疑望可见,日日上高楼。
    惟见分手处,白蘋满芳洲。寸心宁死别,不忍生离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