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tóu)
(jīn)

头巾

  • [  tóu jīn  ] 
  • ㄊㄡˊ ㄐ一ㄣ
  • UD MHK
  • 名词

头巾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裹头用的布巾

scarf; kerchief;

引证解释

⒈  裹头的织品。

《后汉书·列女传·董祀妻》:“时且寒,赐以头巾履袜。”
唐 于鹄 《过张老园林》诗:“身老无修饰,头巾用白纱。”
宋 高承 《事物纪原·冠冕首饰·头巾》:“古以皁罗裹头号头巾。 蔡邕 《独断》曰:古幘无巾; 王莽 头秃,乃始施巾之始也。 《笔谈》曰:今庶人所戴头巾, 唐 亦谓之四脚,二繫脑后,二繫頷下。取服劳不脱,反繫于顶上;今人不復繫頷下,两带遂为虚设。后又有两带四带之异,盖自 宋 朝始。”
徐迟 《牡丹》八:“她贴上乌黑的片子,扎上头巾。”

⒉  指 明 清 时规定给读书人戴的儒巾

《古今小说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》:“鲁公子 回到家里,将衣服鞋袜装扮起来。只有头巾分寸不对,不曾借得。”
李渔奈何天·虑婚》:“就是一顶秀才头巾,也像天平冠一般,再也承受不起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裹头的布。

《儒林外史·第一四回》:「马二先生吓了一跳,慌忙整一整头巾。」

头巾(tou jin)同音词

  • 1、投金[tóu jīn ]

    1.春秋时伍员由楚逃吴途中,于濑水旁向洗衣女乞食。食毕,嘱女掩其壶浆,以免暴露行踪。女以见疑于员,俟其去,即投水自杀,以示贞信。后伍员重过濑水,叹息不已,以无由报答,乃投百金于水而去。事见汉赵晔《吴越春秋.阖闾内传》。后以"投金"为报恩之典。

  • 2、偷金[tōu jīn ]

    1.《史记.万石张叔列传》:"塞侯直不疑者,南阳人也。为郎,事文帝。其同舍有告归,误持同舍郎金去,已而金主觉,妄意不疑,不疑谢有之,买金偿。而告归者来而归金,而前郎亡金者大惭,以此称为长者。"后指被诬不辩,久而得白为"偷金"。

头巾相关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