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sān)
()

三伏

  • [  sān fú  ] 
  • ㄙㄢ ㄈㄨˊ
  • DG WDY
  • 名词

三伏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。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,十天;然后是中伏,十天或二十天;再后是末伏,十天。

如今是三伏天道,若窦娥委实冤枉,身死之后,天降三尺瑞雪。——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
the three ten-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;

⒉  专指末伏。

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;

引证解释

⒈  即初伏、中伏、末伏。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,第四庚日起为中伏,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。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

《初学记》卷四引《阴阳书》:“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,第四庚为中伏,立秋后初庚为后伏,谓之三伏。”
南朝 梁 萧统 《锦带书十二月启·林钟六月》:“三伏渐终,九夏将谢。”
宋 梅尧臣 《中伏日永叔遗冰》诗:“日色若炎火,正当三伏时。”
清 方文 《张道人园居歌》:“今年暑热何太酷,五月中旬似三伏。”
王西彦 《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》:“三伏之后,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。”

⒉  

指末伏。农谚:“头伏芝麻二伏豆,三伏里头种菉豆。”

⒊  三面埋伏;三重伏兵。

《左传·隐公九年》“君为三覆以待之……衷 戎 师,前后击之,尽殪” 唐 孔颖达 疏:“衷 戎 师者,谓 戎 师在三伏之中。”
《新唐书·叛臣传上·僕固怀恩》:“令 高彦崇、浑日进、李光逸 设三伏以待。”
《新唐书·北狄传·契丹》:“张九节 为三伏伺之, 万荣 穷,与家奴轻骑走 潞河 东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合称。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,每十日为一伏,分别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

《金瓶梅·第八回》:「那时正值三伏天道,十分炎热。」
《红楼梦·第六七回》:「今年三伏里雨水少,这果子树上都有虫。」

⒉  三重伏兵。

《旧唐书·卷一二一·仆固怀恩传》:「玚令高彦崇、浑日进、李光逸等设三伏以待之,贼半渡,伏发,合击而走之。」

英语翻译

three periods forming the hottest periods of summer, from mid-July to mid-August, namely: 初伏 (mid-July)​, 中伏 (late July to early August)​, 末伏 (mid-August)​

德语翻译

trois périodes formant les périodes les plus chaudes de l'été, de mi-Juillet à la mi-août

三伏(san fu)同音词

  • 1、三福[sān fú ]

    1.佛教语。求生净土者应当修行的三种福业:世福﹑戒福和行福。

  • 2、三甫[sān fǔ ]

    1.明诗人余曰德字德甫,张佳允字肖甫,张九一字助甫,合称"三甫"。

  • 3、三府[sān fǔ ]

    1.汉制,三公皆可开府,因称三公为"三府"。后世因之。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。 2.通判的别称。官品低于知府﹑同知,故称。

  • 4、三釜[sān fǔ ]

    1.见"三鬴"。

  • 5、三辅[sān fǔ ]

    西汉治理京畿地区三个长官的合称。景帝时分置左、右内史及都尉,合称“三辅”。武帝时改都尉为右扶风,治渭城以西;改右内史为京兆尹,治长安以东;改左内史为左冯(píng)翊,治长陵以北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等。也指京城长安附近地区:衡(张衡)少善属文,游于三辅。

  • 6、三妇[sān fù ]

    1.见"三妇艳"。

  • 7、三复[sān fù ]

    1.犹言三遍。

  • 8、三副[sān fù ]

    1.指三种毛笔,即栗尾﹑枣核﹑散卓。 2.船员的职务名称。次于二副,一般掌管航用仪器﹑图书等,航行时轮流值班驾驶。

  • 9、三赋[sān fù ]

    1.三篇赋。 2.唐代租﹑庸﹑调称"三赋"。

  • 10、三覆[sān fù ]

    1.三处伏兵。 2.三度打败。 3.三度复审。

三伏相关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