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tái)
使(shǐ)

台使

  • [  tái shǐ  ] 
  • ㄊㄞˊ ㄕˇ
  • CK WGK

台使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六朝时指朝廷使者。

⒉  唐时指未正名的监察御史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六朝 时指朝廷使者。

《晋书·成都王颖传》:“虓 长史 刘舆 见 颖 为 鄴都 所服,虑为后患,祕不发丧,伪令人为臺使,称詔夜赐 颖 死。”

⒉  唐 时指未正名的监察御史。

《通典·职官六》:“又有臺使八人,俸亦於本官请,餘同监察。”
宋 王谠 《唐语林·补遗四》:“御史有臺使、里使,皆未正名也。”

台使(tai shi)同音词

  • 1、泰始[tài shǐ ]

    1.古代指天地初开﹑万物开始形成的时代。

  • 2、泰士[tài shì ]

    1.上古官名。即上士。主狱讼。

  • 3、泰室[tài shì ]

    1.山名。即嵩山。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北。

  • 4、泰适[tài shì ]

    1.安逸舒适。

  • 5、泰筮[tài shì ]

    1.对卜筮的美称。用蓍草占卜叫筮。

  • 6、态势[tài shì ]

    1.状态和形势。

  • 7、胎食[tāi shí ]

    1.古时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。

  • 8、台室[tái shì ]

    1.指王公重臣之位。

  • 9、太师[tài shī ]

    1.古三公之最尊者。周置﹐为辅弼国君之官。秦废。汉复置。后代相沿﹐多为重臣加衔﹐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﹐并无实职。亦指太子太师﹐为辅导太子之官。参见"太傅"﹑"太保"。 2.古代乐官之长。 3.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。 4.复姓。周有太师疵。见《史记.周世家》。

  • 10、太史[tài shǐ ]

    1.官名。西周﹑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﹑编写史书﹑起草文书﹐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。秦汉曰太史令﹐汉属太常﹐掌天时星历。魏晋以后﹐修史之职归著作郎﹐太史专掌历法。隋改称太史监﹐唐改为太史局﹐宋有太史局﹑司天监﹑天文院等名称。元改称太史院。明清称钦天监;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﹐故俗称翰林为太史。参阅《通典.职官八》﹑《续通典.职官八》。 2.复姓。汉末有太史慈。见《三国志》本传。

台使相关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