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tóu)
(shénɡ)

头绳

  • [  tóu shénɡ  ] 
  • ㄊㄡˊ ㄕㄥˊ
  • UD XKJN
  • 名词

头绳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用于束扎发髻或辫子的棉、毛等制成的绳子。

string for binding a plait,bun,etc.;

⒉  〈方〉:指毛线。

knitting wool;

引证解释

⒈  用棉纱、棉毛混纺或塑料等制成的细绳子。主要用来扎发髻或辫子。

元 柯丹丘 《荆钗记·见母》:“袖儿里脱下孝头绳,莫不是恁儿媳妇丧幽冥?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二五回:“他自己收拾行李衣服,又买了几件 南京 的人事--头绳、肥皂之类。”
《白雪遗音·马头调·货郎儿》:“玉容香皂擦粉面,头绳似血鲜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七回:“想了半天,取出一枝对笔,一根头绳,一枝帐竿竹子。”
贺敬之 丁毅 等《白毛女》第一幕第一场:“扯上了二尺红头绳,给我 喜儿 扎起来!”

头绳(tou sheng)同音词

  • 1、投生[tóu shēnɡ ]

    1.投奔生路。 2.犹投胎。

  • 2、头生[tóu shēnɡ ]

    1.头胎,第一次生育的小孩。 2.第一胎生的。

  • 3、头牲[tóu shēnɡ ]

    1.牲畜﹑家禽之类的俗称。

  • 4、偷生[tōu shēnɡ ]

    苟且地生存着: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

  • 5、偷声[tōu shēnɡ ]

    1.唐宋词曲术语。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。歌唱常用和声﹑散声﹑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。偷声,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。如唐张志和《渔歌子》词第三句"青箬笠,绿蓑衣",刘禹锡《潇湘神词》第一句"斑竹枝,斑竹枝",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,分为三字二句。因而偷声﹑减字常连用。宋杨无咎《雨中花令》词:"换羽移宫﹐偷声减字﹐不顾人肠断。"清金农《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……醉成此诗》:"君家兄弟工谱曲﹐减字偷声皆乐録。"又古人依谱填词,虽有一定格式,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。如《木兰花》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,后来填词

头绳相关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