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liù)
(shí)

六时

  • [  liù shí  ] 
  • ㄌ一ㄡˋ ㄕˊ
  • UY JF

六时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攻伐他国的六种时机。

⒉  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:晨朝、日中、日没、初夜、中夜、后夜

⒊  古分一昼夜为十二时,昼夜分言,则谓“六时”。常以指白日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攻伐他国的六种时机。

《逸周书·武纪》:“伐国有六时、五动、四顺。间其疏,薄其疑,推其危,扶其弱,乘其衰,暴其约,此谓六时。”

⒉  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:晨朝、日中、日没、初夜、中夜、后夜。

南朝 陈 徐陵 《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》:“乃起九层砖墖,形相巍然,六时虔拜。”
吴兆宜 注:“《龙树十住论》:菩萨昼夜各有三时,於此六时礼拜十方诸佛。”
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·印度总述》:“六时合成一日一夜,昼三夜三。”
唐 李商隐 《题白石莲华寄楚公》诗:“白石莲花谁所共?六时长捧佛前灯。”
清 钱谦益 《仙坛倡和诗》之三:“已悔六时违净业,谁传四始立诗宗。”

⒊  古分一昼夜为十二时,昼夜分言,则谓“六时”。常以指白日。

《南齐书·武帝纪》:“丧礼每存省约,不须烦民。百官停六时入临,朔望祖日可依旧。”
元 本 高明 《琵琶记·五娘到京知夫行踪》:“七宝楼晶光耀日,六时里频响洪鐘。”
清 周亮工 《须江延医》诗:“过岭人传多瘴癘,六时茗粥自兢兢。”

六时(liu shi)同音词

  • 1、六师[liù shī ]

    1.周天子所统六军之师。《书.康王之诰》:"张皇六师,无坏我高祖寡命。"曾运干正读:"六师,天子六军。周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师。"《孟子.告子下》:"一不朝,则贬其爵;再不朝,则削其地;三不朝,则六师移之。"后以为天子军队之称。《三国志.蜀志.先主传》:"尽力输诚,奬厉六师……以宁社稷,以报万分。"唐许敬宗《奉和入潼关》诗:"济潼纡万乘,临河耀六师。"清魏源《圣武记》卷六:"及车驾将至,冰骤坚,六师毕济。"亦泛指全部军队。参见"六军"。

  • 2、六虱[liù shī ]

    1.谓危害国家的六事。《商君书·弱民》:"三官生虱六:曰岁,曰食,曰美,曰好,曰志,曰行……六虱成俗,兵必大败。"亦以礼乐﹑诗书﹑修善孝弟﹑诚信贞廉﹑仁义﹑非兵羞战为"六虱"。见《商君书·靳令》。

  • 3、六诗[liù shī ]

    1.犹六义。 2.指大雅﹑小雅﹑正风﹑变风﹑变大雅﹑变小雅。参阅五代齐己《风骚旨格》。

  • 4、六识[liù shí ]

    1.佛教所称之眼识﹑耳识﹑鼻识﹑舌识﹑身识﹑意识。谓眼﹑耳﹑鼻﹑舌﹑身﹑意六根﹐对色﹑声﹑香﹑味﹑触﹑法六尘﹐而生见﹑闻﹑嗅﹑味﹑觉﹑知六种认识作用。"六识"为大﹑小乘之共说﹐而位于大乘八识中之前六识﹐故亦称"前六识"。

  • 5、六食[liù shí ]

    1.六谷所作的食物。 2.古代军事家为长期坚守城池所提出的一种节约粮食的措施:一斗粮食分为六份﹐每天吃两份﹐为一人三天的限量。

  • 6、六世[liù shì ]

    1. 指秦国孝公、惠文王、武王、昭襄王、孝文王、庄襄王六代先王。如:奋六世之余烈。——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。

  • 7、六市[liù shì ]

    1.犹六街﹐指都市的大街闹市。

  • 8、六事[liù shì ]

    1.上古指领兵的六卿。《书.甘誓》:"大战于甘﹐乃召六卿。王曰:'嗟!六车之人﹐予誓告汝。'"孔传:"各有军事﹐故曰六事。"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。 2.相传商初天下大旱﹐汤曾祷于桑林﹐以六事自责。 3.谓貌﹑言﹑视﹑听﹑思心﹑王极。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﹐必致六气相伤﹐发生灾害。 4.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。 5.指六书。

  • 9、六誓[liù shì ]

    1.《尚书》中六篇誓文的总称。

  • 10、溜势[liū shì ]

    1.顺势活动。

六时相关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