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sān)
()

三祀

  • [  sān sì  ] 
  • ㄙㄢ ㄙˋ
  • DG PYNN

三祀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古代春季三种祭礼的合称,即大祀、中祀、小祀。

⒉  古代大夫祭祀门神、路神以及大夫亡而无后的众鬼,合称“三祀”。

⒊  三年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古代春季三种祭礼的合称,即大祀、中祀、小祀。

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“以禋祀祀昊天上帝,以实柴祀日月星辰,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、雨师” 汉 郑玄 注:“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,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,所以报阳也。”
按:大祀用玉帛牲全,次祀牲币,小祀用牲。见《周礼·春官·肆师》。 宋 苏辙 《郊祀庆成》诗:“盛礼弥三祀,初元正七年。”

⒉  古代大夫祭祀门神、路神以及大夫亡而无后的众鬼,合称“三祀”。

《礼记·祭法》:“大夫立三祀,曰族厉,曰门,曰行。”
汉 蔡邕 《独断》:“大夫以下,自立三祀之别名:曰族厉,曰门,曰行。”

⒊  三年。

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:“乃称疾而屡復兮,歷三祀而见许。”

三祀(san si)同音词

  • 1、三司[sān sī ]

    各代所指不同。①东汉称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司。 ②唐代称御史大夫、中书、门下为三司。 ③唐代后期至宋代称盐铁、户部、度支为三司,统管国家财政,后废。 ④金代称劝农、盐铁、度支户部三科为三司,后废。 ⑤明代以各省的都指挥使司、布政使司、按察使司合称三司。 ⑥清末以各省的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、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、提学使司合称三司。

  • 2、三思[sān sī ]

    再三思考。语出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,曰:‘再,斯可矣。’”

  • 3、三死[sān sǐ ]

    1.三种死罪。 2.指非命而致死的三种原因。

  • 4、三巳[sān sì ]

    1.即上巳。原指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,魏以后专指农历的三月初三日。

  • 5、三四[sān sì ]

    1.犹言再三再四。 2.表示为数不多。

  • 6、散丝[sàn sī ]

    1.散落细丝。常用以形容细雨。 2.花名。

三祀相关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