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音乐有关的成语(113个)

  • 1、

    哀丝豪竹 [ āi sī háo zhú ]

    释义:丝、竹:弦乐、管乐的通称;豪竹:粗大的竹管制成的乐器。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。

    出处:唐·杜甫《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》诗:“酒肉如山又一时,初筵哀丝动豪竹。”

  • 2、

    哀而不伤 [ āi ér bù shāng ]

    释义:哀:悲哀;伤:伤害。忧愁而不悲伤。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。

    出处: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曰:‘《关雎》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’”

  • 3、

    不绝如缕 [ bù jué rú lǚ ]

    释义:绝:断;缕:细线。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、气息等低沉微弱、时断时续。

    出处:《公羊传·僖公四年》:“夷狄也,因亟痛中国,南夷与此狄交,中国不绝若线。”

  • 4、

    不知肉味 [ bù zhī ròu wèi ]

    释义: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,因而辨不出肉味。后形容专心学习,吃东西辨不出味道。也形容生活困难,无肉可吃。

    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在齐闻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‘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。”

  • 5、

    巴人下里 [ bā rén xià lǐ ]

    释义:①即下里巴人。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。用以称流俗的音乐。巴,古国名,在今四川东部一带,古为楚地。下里,乡里。②泛指粗俗的。

    出处:南朝·梁简文帝《与湘东王书》:“故玉微金铣,反为拙目所嗤;《巴人下里》,更合郢中之听。”

  • 6、

    北鄙之声 [ bēi bǐ zhī shēng ]

    释义:指殷纣时的音乐。后世视为亡国之声。

    出处:见“北鄙之音”。

  • 7、

    北鄙之音 [ bēi bǐ zhī yīn ]

    释义:指殷纣时的音乐。后世视为亡国之声。亦作“北鄙之声”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乐书》:“纣为朝歌北鄙之音,身死国亡……夫朝歌者不时也,北者败也,鄙者陋也,纣乐好之,与万国殊心,诸侯不附,百姓不亲,天下畔之,枚身死国亡。”

  • 8、

    吹弹歌舞 [ chuī tán gē wǔ ]

    释义:演奏管弦乐器,唱歌跳舞。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。

    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来生债》第二折:“居士,如今那高楼上吹弹歌舞,饮酒欢娱,敢管待那士大夫哩。”

  • 9、

    吹篪乞食 [ chuī chí qǐ shí ]

    释义:吹着篪讨吃的。指在街头行乞。篪:古代的一种音乐,象笛子,有八孔。

    出处:膝行蒲伏,稽首肉袒,鼓腹吹篪,乞食于吴市。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范睢蔡泽列传》

  • 10、

    大吹大擂 [ dà chuī dà léi ]

    释义:许多乐器同时吹打。比喻大肆宣扬。

    出处:元·王实甫《丽春堂》第四折:“赐你黄金千两,香酒百瓶,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,做一个庆喜的筵席。”

  • 11、

    荡气回肠 [ dàng qì huí cháng ]

    释义:荡:动摇;回:回转。形容文章、乐曲十分婉转动人。

    出处:战国·楚·宋玉《高唐赋》:“感心动耳,回肠伤气。”三国·魏·曹丕《大墙上蒿行》:“女娥长歌,声协宫商,感心动耳,荡气回肠。”

  • 12、

    对牛弹琴 [ duì niú tán qín ]

    释义: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。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。

    出处:汉·牟融《理惑论》:“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,伏食如枚。非牛不闻,不合其耳矣。”

  • 13、

    断章取义 [ duàn zhāng qǔ yì ]

    释义:断:截断;章:音乐一曲为一章。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,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。指引用与原意不符。

    出处: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赋诗断章,余取所求焉。”

  • 14、

    断章取意 [ duàn zhāng qǔ yì ]

    释义:断:截断;章:音乐一曲为一章。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,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。指引用与原意不符。同“断章取义”。

    出处:唐·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断章取意,唯须得情,若不惬当,罪有科罚。”

  • 15、

    婀娜多姿 [ ē nuó duō zī ]

    释义:形容姿态柔和而美好。

    出处:古乐府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四角龙幡,婀娜多姿随风传。”

  • 16、

    峨峨洋洋 [ é é yáng yáng ]

    释义: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。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。

    出处:语本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伯牙善鼓琴,锺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锺子期曰:‘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。’志在流水,锺子期曰:‘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。’”

  • 17、

    繁弦急管 [ fán xián jí guǎn ]

    释义: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。

    出处:宋·晏殊《蝶恋花》词:“绣幕卷波香引穗,急管繁弦,共爱人间瑞。”

  • 18、

    改弦更张 [ gǎi xián gēng zhāng ]

    释义:更:改换;张:给乐器上弦。改换、调整乐器上的弦,使声音和谐。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、方法。

    出处: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窃譬之琴瑟不调,甚者必解而更张之,乃可鼓也。”

  • 19、

    顾曲周郎 [ gù qǔ zhōu láng ]

    释义:原指周瑜业于音乐。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。

    出处:《三国志·吴书·周瑜传》:“瑜少精意于音乐,虽三爵之后,其有阙误,瑜必知之,知之必顾,故时有人谣曰:‘曲有误,周郎顾。’”

  • 20、

    狗马声色 [ gǒu mǎ shēng sè ]

    释义:良犬、骏马、音乐、女色。泛指养狗、骑马、听歌、狎妓等剥削阶级行乐的方式。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。

    出处:宋·张孝祥《宣州新建御书阁记》:“谓虽极天下之贵,而退朝燕息,从容娱乐者,独在于是,狗马声色技巧之奉,不皇及也。”

  • 21、

    黄钟毁弃 [ huáng zhōng huǐ qì ]

    释义:黄钟:黄铜铸的钟,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,阴阳各六,黄钟为阳六律的第一律;毁:毁坏;弃:抛弃。比喻贤人遭受摈斥。

    出处:战国·楚·屈原《卜居》:“黄钟毁弃,瓦缶雷鸣;谗人高张,贤士无名。”

  • 22、

    回肠荡气 [ huí cháng dàng qì ]

    释义:回:回转;荡:动摇。使肝肠回旋,使心气激荡。形容文章、乐曲十分婉转动人。

    出处:战国·楚·宋玉《高唐赋》:“感心动耳,回肠伤气。”三国·魏·曹丕《大墙上蒿行》:“女娥长歌,声协宫商,感心动耳,荡气回肠。”

  • 23、

    回肠伤气 [ huí cháng shāng qì ]

    释义:形容音乐、文章等缠绵悱恻,感人之极。

    出处:战国·楚·宋玉《高唐赋》:“纤条悲鸣,声似竽籁,清浊相和,五变四会,感心动耳,回肠伤气。孤子寡妇,寒心酸鼻。”李善注:“言上诸声,能回转入肠,伤断人气。”

  • 24、

    急管繁弦 [ jí guǎn fán xián ]

    释义:急:快;繁:杂。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。

    出处:宋·晏殊《蝶恋花》词:“绣幕卷波香引穗,急管繁弦,共爱人间瑞。”

  • 25、

    戛然而止 [ jiá rán ér zhǐ ]

    释义:形容声音突然终止。

    出处:清·章学诚《文史统义·古文十弊》:“夫文章变化,侔于鬼神,斗然而来,戛然而止,何尝无此景象?”

  • 26、

    胶柱鼓瑟 [ jiāo zhù gǔ sè ]

    释义: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,柱不能移动,就无法调弦。比喻固执拘泥,不知变通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王以名使括,若胶柱而鼓瑟耳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”

  • 27、

    紧锣密鼓 [ jǐn luó mì gǔ ]

    释义:锣声紧,鼓点密。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。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、声势。

    出处:刘绍棠《狼烟》:“绿树葱茏的太子镇里,传出一阵阵紧锣密鼓的喧响。”

  • 28、

    金鼓喧阗 [ jīn gǔ xuān tián ]

    释义:金鼓:金钲和鼓。喧阗:声音大。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。亦形容军威壮盛或战况激烈

    出处:清·金捧阊《守一斋笔记·芦花会》:“忽金鼓喧阗,仪卫甚盛,观者踵接肩摩。”

  • 29、

    铿锵有力 [ kēng qiāng yǒu lì ]

    释义: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。铿镪: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。

    出处:郭小川《痛悼敬爱的周总理》诗:“我们的总理,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;不用语言,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。”

  • 30、

    连绵不断 [ lián mián bù duàn ]

    释义:连绵:连续不断的样子。形容连续不止,从不中断。

    出处:明·朱国祯《涌幢小品》:“往余再丧妻,四丧子,复丧妹,最后丧母,连绵不绝,哭泣悲伤,五衷菀结。”

  • 31、

    龙言凤语 [ lóng yán fèng yǔ ]

    释义:比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。

    出处:

  • 32、

    靡靡之声 [ mǐ mǐ zhī shēng ]

    释义:指柔弱、颓靡的音乐。同“靡靡之音”。

    出处:《南史·宋纪中·前废帝》:“事毕,将奏靡靡之声。”

  • 33、

    牛刀小试 [ niú dāo xiǎo shì ]

    释义:牛刀:宰牛的刀;小试:稍微用一下,初显身手。比喻有大本领的人,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。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

    出处:宋·苏轼《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》诗:“读遍牙签三万轴,欲来小邑试牛刀。”

  • 34、

    袅袅余音 [ niǎo niǎo yú yīn ]

    释义:袅袅:宛转悠扬。余音:不绝之音。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,回响在耳边。同“余音袅袅”。

    出处: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五十一回:“诸君听小子讲书,不必就散,尚有一回袅袅余音哩。”

  • 35、

    轻歌曼舞 [ qīng gē màn wǔ ]

    释义:音乐轻快,舞姿优美。

    出处:元·乔孟符《两世姻缘》第一折:“似大姐这般玉质花容,清歌妙舞,在这歌妓中可是少也。”

  • 36、

    若即若离 [ ruò jì ruò lí ]

    释义:若:好象;即:接近。好象接近,又好象不接近。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。

    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,如蛱蝶穿花;若即若离,似蜻蜓点水。”

  • 37、

    丝竹管弦 [ sī zhú guǎn xián ]

    释义:丝:指弦乐器;竹:指管乐器。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。也指音乐。

    出处:晋·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”

  • 38、

    四面楚歌 [ sì miàn chǔ gē ]

    释义:比喻陷入四面受敌、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,曰:‘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。’”

  • 39、

    桑间之音 [ sāng jiān zhī yīn ]

    释义:指淫靡的音乐。

    出处: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音初》:“世浊则礼烦而乐淫,郑卫之声,桑间之音,此乱国之所好,衰德之所说。”

  • 40、

    驷马仰秣 [ sì mǎ yǎng mò ]

    释义:驾车的马驻足仰首,谛听琴声。形容音乐美妙动听。

    出处:语出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,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。”杨倞注:“仰首而秣,听其声也。”

  • 41、

    弹丝品竹 [ tán sī pǐn zhú ]

    释义:吹弹乐器,谙熟音乐。

    出处:宋·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戏文开场:“但咱们,虽宦裔,总皆通。弹丝品竹,那堪咏月与嘲风。”明·杨柔胜《玉环记·皋谒延赏》:“尽称我弹丝品竹,沉李浮瓜,此处当追赏。”

  • 42、

    宛转悠扬 [ wǎn zhuǎn yōu yáng ]

    释义:委宛曲折,也指声音悠扬动听。

    出处:鲁迅《社戏》:“那声音大概是横笛,宛转悠扬。”

  • 43、

    亡国之音 [ wáng guó zhī yīn ]

    释义:原指国家将亡,人民困苦,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,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。

    出处:《礼记·乐记》:“亡国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”又:“桑间濮上之音,亡国之音也,其政散,其民流。”《史记·乐书》:“亡国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”

  • 44、

    萎靡不振 [ wěi mǐ bù zhèn ]

    释义:萎靡:颓丧。形容精神不振,意志消沉。

    出处:唐·韩愈《送高闲上人序》:“颓堕委靡,溃败不可收失。”

  • 45、

    亡国之声 [ wáng guó zhī shēng ]

    释义:指淫靡的音乐。

    出处:《韩非子·十过》:“此亡国之声,不可遂也。”

  • 46、

    下里巴人 [ xià lǐ bā rén ]

    释义: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。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。

    出处:战国楚·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:‘下里巴人’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。”

  • 47、

    弦外之音 [ xián wài zhī yīn ]

    释义:原指音乐的余音。比喻言外之意,即在话里间接透露,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。

    出处:南朝宋·范晔《狱中与诸甥侄书》:“弦外之意,虚响之音,不知所从而来。”

  • 48、

    响遏行云 [ xiǎng è xíng yún ]

    释义:遏:阻止;行云:飘动的云彩。形容歌声嘹亮,高入云霄,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。

    出处: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抚节悲歌,声振林术,响遏行云。”

  • 49、

    箫韶九成 [ xiāo sháo jiǔ chéng ]

    释义:箫韶:虞舜时的乐章;九成:九章。指箫韶音乐奏了九章。

    出处:《尚书·益稷》:“箫韶九成,凤凰来仪。”

  • 50、

    言外之意 [ yán wài zhī yì ]

    释义:指有这个意思,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。

    出处:宋·欧阳修《六一诗话》:“必能状难写之景,如在目前,含不尽之意,见于言外,然后为至矣。”宋·叶梦得《石林诗话》:“七言难于气象雄浑,句中有力而纡余,不失言外之意。”

  • 51、

    一板三眼 [ yī bǎn sān yǎn ]

    释义:板、眼:戏曲音乐的节拍。比喻言语、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。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,不懂得灵活掌握。

    出处:清·吴趼人《糊涂世界》卷六:“老弟你看,如今的时势,就是孔圣人活过来,一板三眼的去做,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。”

  • 52、

    一唱三叹 [ yī chàng sān tàn ]

    释义:一个人领头唱,三个人和着唱。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。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。

    出处:《礼记·乐记》:“清庙之瑟,朱弦而疏越。一唱而三叹,有遗音者矣。”《荀子·礼论》:“清庙之歌,一倡而三叹也。”

  • 53、

    一片宫商 [ yī piàn gōng shāng ]

    释义:宫、商:都是古代五音之一。一片和谐的音乐声。形容文辞如乐声一样优美、悦耳。

    出处:宋·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七:“韦八座岫谓朝贤曰:‘此赋乃一片宫商也。’”

  • 54、

    抑扬顿挫 [ yì yáng dùn cuò ]

    释义:抑:降低;扬:升高;顿:停顿;挫:转折。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。

    出处:宋·张戎《岁寒堂诗话》卷上:“而子建诗,微婉之情,洒落之韵,抑扬顿挫之气,固不可以优劣论也。”

  • 55、

    异曲同工 [ yì qǔ tóng gōng ]

    释义:工:细致,巧妙;异:不同的。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。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,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。

    出处: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子云相如,同工异曲。”

  • 56、

    有板有眼 [ yǒu bǎn yǒu yǎn ]

    释义: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、有步调。

    出处:周立波《山那边人家》:“哭起来一数一落,有板有眼,好象唱歌,好听极了。”

  • 57、

    引吭高歌 [ yǐn háng gāo gē ]

    释义:引:拉长;吭:嗓子,喉咙。放开嗓子大声歌唱。

    出处:晋 张华注《离经》:“搏则利嘴,呜则引吭。”

  • 58、

    引商刻羽 [ yǐn shāng kè yǔ ]

    释义:商、羽: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。指讲究声律、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。

    出处:战国楚·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,国中属而和者,不过数人而已。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

  • 59、

    一倡三叹 [ yī chàng sān tàn ]

    释义:指一人歌唱,三人相和。后多用以形容音乐、诗文优美,富有余味,令人赞赏不己。倡,亦作“唱”。

    出处:《荀子·礼论》:“清庙之歌,一倡而三叹也。”

  • 60、

    杂乱无章 [ zá luàn wú zhāng ]

    释义:章:条理。乱七八糟,没有条理。

    出处:唐·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:“其为言也,杂乱而无章。”

和音乐有关的词语(4个)

  • 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,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,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阶级。如奴隶主阶级、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。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,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政权压迫被剥削阶级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,剥削阶级作为完整的阶级已被消灭,但其残余仍然存在。
  • 不竞南风不竞:指乐音微弱;南风:南方的音乐。原指楚军战不能胜。后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。
  • 袅袅不绝袅袅:声音宛转悠扬。形容宛转悠扬的音乐声连绵不断。
  • 千部一腔部:唐代管音乐的机构,按所管音乐的性质,区分为若干部。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。比喻都是老一套,没有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