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不认为是对的成语(15个)

  • 1、

    不置可否 [ bù zhì kě fǒu ]

    释义:置:放,立;可:行;否:不行。不说行,也不说不行。指不表明态度。

    出处:宋 汪藻《浮溪集》:“惟恐失人主之意,于政事无所可否。”

  • 2、

    不置褒贬 [ bù zhì bāo biǎn ]

    释义:置:安放,这里有“加以”之间。褒:褒奖,夸赞,表扬。贬:贬低,指责。不加以表扬或批评。

    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二回:“操尝造花园一所;造成,操往观之,不置褒贬,只取笔于门上一‘活’字而去。”

  • 3、

    完璧归赵 [ wán bì guī zhào ]

    释义: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。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城入赵而璧留秦;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。”

  • 4、

    置若罔闻 [ zhì ruò wǎng wén ]

    释义:置:放,摆;若:好象。放在一边,好象没有听见似的。指不予理睬。

    出处:明 朱国祯《涌幢小品》:“当中书言时,沈宜厉声力折,只因心中恼他,置若罔闻。”

  • 5、

    半信半疑 [ bàn xìn bàn yí ]

    释义:有点相信,又有点怀疑。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。

    出处:三国魏·嵇康《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》:“苟卜筮所以成相,虎可卜而地可择,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?”

  • 6、

    不以为然 [ bù yǐ wéi rán ]

    释义:然:是,对。不认为是对的。表示不同意或否定。

    出处:宋·苏轼《再乞罢详定役法状》:“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,只当招募,不当定差,执政不以为然。”

  • 7、

    初出茅庐 [ chū chū máo lú ]

    释义:茅庐:草房。原比喻新露头脚。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。缺乏经验。

    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九回:“直须惊破曹公胆,初出茅庐第一功。”

  • 8、

    满不在乎 [ mǎn bù zài hū ]

    释义:丝毫不在意。

    出处:朱自清《执政府大屠杀记》:“区区一条生命,在他们眼里,正和一根草,一堆马粪一般,是满不在乎的!”

  • 9、

    满腹狐疑 [ mǎn fù hú yí ]

    释义:一肚子的疑惑。

    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3回:“公子听如此说,便不好问,只是未免满腹狐疑。”

  • 10、

    模棱两可 [ mó léng liǎng kě ]

    释义:模棱:含糊,不明确;两可:可以这样,也可以那样。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,或没有明确的主张。

    出处:《旧唐书·苏味道传》: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,若有错误,必贻咎谴,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。”

  • 11、

    不敢苟同 [ bù gǎn gǒu tóng ]

    释义:苟:苟且。不敢随便地同事。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。

    出处:叶赫那拉·图鸿《乾隆皇帝》第一章:“兄台这般说话在下可不敢苟同,红花会劫富济贫,替天行道。”

  • 12、

    嗤之以鼻 [ chī zhī yǐ bí ]

    释义:嗤:讥笑。用鼻子吭声冷笑。表示轻蔑。

    出处:《后汉书·樊宏传》:“尝欲作器物,先种梓漆,时人嗤之。”

  • 13、

    将信将疑 [ jiāng xìn jiāng yí ]

    释义:将:且,又。有点相信,又有点怀疑。

    出处:唐·李华《吊古战场文》:“人或有言,将信将疑。”

  • 14、

    三缄其口 [ sān jiān qí kǒu ]

    释义:缄:封。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。形容说话谨慎。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。

    出处:汉·刘向《说苑·敬慎》:“孔子之周,观于太庙,右阶之前,有金人焉。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‘古之慎言人也,戒之哉,戒之哉!无多言,多言多败。’”

  • 15、

    毫不在意 [ háo bù zài yì ]

    释义: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

    出处: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一回:“我佛原是个大慈大悲之主,毫不在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