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在大声说话的成语(39个)

  • 1、

    班门弄斧 [ bān mén nòng fǔ ]

    释义: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。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,不自量力。

    出处:唐·柳宗元《王氏伯仲唱和诗序》:“操斧于班、郢之门,斯强颜耳。”宋·欧阳修《与梅圣俞书》:“昨在真定,有诗七八首,今录去,班门弄斧,可笑可笑。”

  • 2、

    不寒而栗 [ bù hán ér lì ]

    释义:栗:畏惧,发抖。不冷而发抖。形容非常恐惧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,其后郡中不寒而栗,滑民佐吏为治。”

  • 3、

    出人意外 [ chū rén yì wài ]

    释义: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,都没想到的。

    出处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一:“却又有转眼贫富出人意外,眼前事分毫算不得准的哩!”

  • 4、

    大发雷霆 [ dà fā léi tíng ]

    释义:霆:呼雷,喻震怒。比喻大发脾气,大声斥责。

    出处: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逊传》:“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。”

  • 5、

    大声疾呼 [ dà shēng jí hū ]

    释义:疾:快。大声呼喊,引起人们注意。

    出处:唐·韩愈《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》:“行且不息,以蹈于穷饿之水火,其既危且亟矣,大其声而疾呼矣。”

  • 6、

    大肆宣传 [ dà sì xuān chuán ]

    释义:极力宣传使大家知道。

    出处:张平《抉择》:“他以前也看过这一类的报道,好像还有什么报纸和电视把这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大肆宣传。”

  • 7、

    咄嗟叱咤 [ duō jiē chì zhà ]

    释义:咄嗟、叱咤:发怒时大声呵叱、吆喝。形容发怒时大声喊叫的声音。

    出处:宋·苏辙《三国论》:“昔者项籍有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,咄嗟叱咤奋其暴怒。”

  • 8、

    恶声恶气 [ è shēng è qì ]

    释义: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,态度粗暴。

    出处: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上卷:“小不顺眼,还要发脾气,恶声恶气地骂人,也骂鸡和猪和牛。”

  • 9、

    发聋振聩 [ fā lóng zhèn kuì ]

    释义:聩:耳聋。声音很大,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。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。

    出处: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:“此数言,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。”

  • 10、

    疾言厉色 [ jí yán lì sè ]

    释义:疾:急速。说话急躁,脸色严厉。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。

    出处:《后汉书·刘宽传》:“虽在仓卒,未尝疾言遽色。”

  • 11、

    千千万万 [ qiān qiān wàn wàn ]

    释义:形容为数极多。

    出处:唐·杜牧《晚晴赋》:“千千万万之状容兮,不可得而状也。”

  • 12、

    人声鼎沸 [ rén shēng dǐng fèi ]

    释义:鼎:古代煮食器;沸:沸腾。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,就象煮开了锅一样。

    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十:“一日午后,刘方在店中收拾,只听得人声鼎沸。”

  • 13、

    如雷灌耳 [ rú léi guàn ěr ]

    释义:①形容声音大(多指语音)。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。

    出处:《三国志平话》卷中:“‘吾乃燕人张翼德,谁敢共吾决死?’叫声如雷灌耳,桥梁皆断。”

  • 14、

    声如洪钟 [ shēng rú hóng zhōng ]

    释义:洪:大。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,如同敲击大钟似的。

    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十二回:“忆胥目如闪电,声如洪钟。”

  • 15、

    声嘶力竭 [ shēng sī lì jié ]

    释义:嘶:哑;竭:尽。嗓子喊哑,气力用尽。形容竭力呼喊。

    出处:《晚清文学钞 轰天雷》:“北山大哭,哭得声哑力竭,倒是嫂嫂劝住了。”

  • 16、

    山鸣谷应 [ shān míng gǔ yìng ]

    释义:形容回音响亮,也比喻此鸣彼应,互相配合。

    出处:宋·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戛然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云涌,余亦悄然而悲,肃然而恐,凛乎其不可留也。”

  • 17、

    天震地骇 [ tiān zhèn dì hài ]

    释义:震:震动。震动了天地。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。有时形容事件、场面令人惊骇。

    出处:《三国志·魏志·文帝纪》裴松之注:“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,大行皇帝崩,呜呼哀哉!于时天震地骇。”

  • 18、

    响彻云霄 [ xiǎng chè yún xiāo ]

    释义:彻:贯通;云霄:高空。形容声音响亮,好象可以穿过云层,直达高空。

    出处:清 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86回:“这一笛儿,真吹得响彻云霄,鸾翔凤舞,楼下千千万万的人,都定睛侧耳,寂然无声。”

  • 19、

    响遏行云 [ xiǎng è xíng yún ]

    释义:遏:阻止;行云:飘动的云彩。形容歌声嘹亮,高入云霄,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。

    出处: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抚节悲歌,声振林术,响遏行云。”

  • 20、

    凶神恶煞 [ xiōng shén è shà ]

    释义:原指凶恶的神。后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。

    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桃花女》第三折:“又犯着金神七煞上路,又犯着太岁,遭这般凶神恶煞,必然板僵身死了也。”

  • 21、

    颐指气使 [ yí zhǐ qì shǐ ]

    释义:颐指:动下巴示意,指挥别人;气使:用神情气色支使人。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。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。

    出处:《汉书·贡禹传》:“家富势足,目指气使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纪·昭宣帝天佑二年》:“见朝士,皆颐指气使,旁若无人。”

  • 22、

    震耳欲聋 [ zhèn ěr yù lóng ]

    释义:形容声音很大,耳朵都快震聋了。

    出处:沙汀《呼嚎》:“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,而超越这个,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。”

  • 23、

    震天动地 [ zhèn tiān dòng dì ]

    释义:震:震动;撼:摇动。震动了天地。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。

    出处:《三国志·魏志·文帝纪》:裴松之注:“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,大行皇帝崩,呜呼哀哉!于时天震地骇。”《水经注·河水》:“涛涌波襄,雷奔电泄,震天动地。”

  • 24、

    振聋发聩 [ zhèn lóng fā kuì ]

    释义:聩:天生耳聋,引伸为不明事理。声音很大,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。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,使他们清醒过来。

    出处: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一:“此数言,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。”

  • 25、

    寂然无声 [ jì rán wú shēng ]

    释义:寂静没有声音。

    出处: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:“高宗谅暗,三年不言,四海之内寂然无声;一言声然,大动天下。”

  • 26、

    龙吟虎啸 [ lóng yīn hǔ xiào ]

    释义:象龙在鸣,虎在啸。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。也形容人发迹。

    出处:汉·张衡《归田赋》:“尔乃龙吟方泽,虎啸山丘。”

  • 27、

    河东狮吼 [ hé dōng shī hǒu ]

    释义: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。

    出处:宋·苏轼《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》诗:“龙丘居士亦可怜,谈空说有夜不眠。忽闻河东师子吼,拄杖落手心茫然。”

  • 28、

    声色俱厉 [ shēng sè jù lì ]

    释义:声色: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;厉:严厉。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。

    出处:《晋书·明帝纪》:“(王)敦素以帝神武明略,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:‘皇太子何以德称?’声色俱厉,必欲使有言。”

  • 29、

    石破天惊 [ shí pò tiān jīng ]

    释义:原形容箜篌的声音,忽而高亢,忽而低沉,出人意外,有能以形容的奇境。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。

    出处:唐·李贺诗《李凭箜篌引》:“女娲炼石补天处,石破天惊逗秋雨。”

  • 30、

    声振屋瓦 [ shēng zhèn wū wǎ ]

    释义:声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动了。形容呼喊的声音很宏大猛烈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军军武安西,秦军鼓譟勒兵,武安屋瓦尽振。”

  • 31、

    呜呼哀哉 [ wū hū āi zāi ]

    释义:呜呼:叹词;哉:语气助词。原为表示哀痛的感叹语,旧时祭文中常用。现用以指死亡或完蛋。

    出处:《诗经·大雅·召旻》:“於乎哀哉,维今之人,不尚有旧。”《左传·哀十六年》“呜呼哀哉,尼父!无自律!”

  • 32、

    如雷贯耳 [ rú léi guàn ěr ]

    释义:贯:贯穿,进入。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。形容人的名声大。

    出处:元·无名氏《冻苏秦》第一折:“久闻先生大名,如雷贯耳。”

  • 33、

    大喊大叫 [ dà hǎn dà jiào ]

    释义:大声叫嚷,形容大肆宣传,大造舆论。

    出处: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59章:“吴毓鳞首先大喊大叫,‘内阁不能统一,我们不如及早下台。’”

  • 34、

    大吆小喝 [ dà yāo xiǎo hē ]

    释义:大声喊叫、谩骂。

    出处:

  • 35、

    大喝一声 [ dà hè yī shēng ]

    释义:喝:大声喊叫。大叫让对方震惊或猛醒

    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六回:“那旗人大喝一声道:‘滚你的吧!这里又没有谁给我借钱,要你来装这些穷话做甚么!’”

  • 36、

    奋臂一呼 [ fèn bì yī hū ]

    释义:奋臂:高举手臂。高举手臂,大声呼喊

    出处:《魏书·卢玄传》:“洞庭、彭蠡,竟非殷固,奋臂一呼,或成汉业。”

  • 37、

    大喊大吼 [ dà hǎn dà hǒu ]

    释义:大声叫嚷,形容大肆宣传,大造舆论

    出处:邓小平《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》:“不是巩固这几年大喊大吼的东西,而是巩固原来长期积累下来的好经验、好作风、好做法。”

  • 38、

    大吼大叫 [ dà hǒu dà jiào ]

    释义:大声喊叫

    出处:梁实秋《懒》:“任谁看完报纸之后,必须折好叠好放还原处,否则他就大吼大叫。”

  • 39、

    抚胸呼天 [ fǔ xiōng hū tiān ]

    释义:抚胸:拍打胸口。拍打胸口大声叫天。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

    出处:宋·陈亮《祭章孟容文》:“今昔见君,累然在疚,抚胸呼天,天不我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