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成语背后的故事(49个)

  • 1、

    百发百中 [ bǎi fā bǎi zhòng ]

    释义: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,每次都命中目标。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。

    出处:《战国策·西周策》:“楚有养由基者,善射,去柳叶百步而射之,百发百中。”

  • 2、

    背水一战 [ bèi shuǐ yī zhàn ]

    释义:背水:背向水,表示没有退路。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中说,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,穿出井陉口,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,与敌人交战。韩信以前临大敌,后无退路的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,结果大破赵军。

  • 3、

    捕风捉影 [ bǔ fēng zhuō yǐng ]

    释义: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。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。

    出处:《汉书·郊祀志》:“听其言,洋洋满耳,若将可遇;求之,荡荡如系风捕景,终不可得。”《朱子全书》:“若悠悠地似做不做,如捕风捉影,有甚长进?”

  • 4、

    不合时宜 [ bù hé shí yí ]

    释义:时宜:当时的需要和潮流。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。也指不合世俗习尚。

    出处:《汉书·袁帝纪》:“皆违经背古,不合时宜。”

  • 5、

    楚歌四面 [ chǔ gē sì miàn ]

    释义:比喻四面被围,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。

    出处:清·陈维崧《河传·虞美人花》词:“楚歌四面,战旗一片,岁岁江东。”

  • 6、

    各为其主 [ gè wèi qí zhǔ ]

    释义:各人为自己的主人效力。

    出处:《三国志·魏志·曹爽传》裴松之注引《世语》:“及爽解印绶,将出,主簿杨综止之曰:‘公挟主握权,舍此以至东市乎?’爽不从。有司奏综导爽反,宣王曰:‘各为其主也。’宥之,以为尚书郎。”

  • 7、

    邯郸学步 [ hán dān xué bù ]

    释义:邯郸:战国时赵国的都城;学步:学习走路。比喻模仿人不到家,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。

    出处: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?未得国能,又失其故行矣,直匍匐而归耳。”

  • 8、

    狐假虎威 [ hú jiǎ hǔ wēi ]

    释义:假:借。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。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。

    出处: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虎求百兽而食之,得狐。……虎以为然,故遂与之行。兽见之皆走,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,以为畏狐也。”

  • 9、

    混淆是非 [ hùn xiáo shì fēi ]

    释义: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,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。

    出处:清·陶曾佑《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》:“锢蔽见闻,淆混是非。”

  • 10、

    坚持不懈 [ jiān chí bù xiè ]

    释义:坚持到底,一点不忪懈。

    出处:《清史稿 刘体重传》:“遇大雨,贼决河自卫。煦激励兵团,坚持不懈,贼穷蹙乞降,遂复濮洲。”

  • 11、

    坚定不移 [ jiān dìng bù yí ]

    释义:稳定坚强,毫不动摇。

    出处: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唐记·文宗开成五年》:“推心委任,坚定不移,则天下何忧不理哉!”

  • 12、

    井底之蛙 [ jǐng dǐ zhī wā ]

    释义: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。比喻见识狭窄的人。

    出处: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。”

  • 13、

    居安思危 [ jū ān sī wēi ]

    释义: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,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。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。

    出处:《左传·襄公十一年》:“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。”

  • 14、

    决一死战 [ jué yī sǐ zhàn ]

    释义:对敌人拼死决战。

    出处:《清史稿 文宗本纪》:“周天爵素称勇敢,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,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。”

  • 15、

    刻舟求剑 [ kè zhōu qiú jiàn ]

    释义: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。

    出处: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》:“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,遽契其舟曰:‘是吾剑之所从坠。’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,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?”

  • 16、

    口蜜腹剑 [ kǒu mì fù jiàn ]

    释义: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。

    出处:《资治通鉴·唐纪·玄宗天宝元年》:“世谓李林甫‘口有蜜,腹有剑’。”

  • 17、

    苦尽甘来 [ kǔ jìn gān lái ]

    释义:艰难的日子过完,美好的日子来到了。

    出处: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一折:“忘餐废寝舒心害,若不是真心耐,志诚捱,怎能勾这相思苦尽甘来。”

  • 18、

    苦心经营 [ kǔ xīn jīng yíng ]

    释义: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。

    出处:清·梁启超《新中国未来记》第四回:“但专制政体不除,任凭你君相恁地苦心经营,民力是断不能发达的。”

  • 19、

    滥竽充数 [ làn yú chōng shù ]

    释义: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,次货冒充好货。

    出处: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齐宣王使人吹竽,必三百人。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,宣王说之,廪食以数百人。宣王死,湣王立,好一一听之,处士逃。”

  • 20、

    两面三刀 [ liǎng miàn sān dāo ]

    释义:比喻耍两面派手法,当面一套,背后一套。

    出处:元·李行道《灰阑记》第二折:“岂知他有两面三刀,向夫主厮搬调。”

  • 21、

    抛砖引玉 [ pāo zhuān yǐn yù ]

    释义:抛出砖去,引回玉来。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。

    出处: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:“比来抛砖引玉,却引得个坠子。”

  • 22、

    杞人忧天 [ qǐ rén yōu tiān ]

    释义:杞: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杞县一带。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。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。

    出处:《列子·天瑞》:“杞国有人,忧天地崩坠,身亡所寄,废寝食者。”

  • 23、

    忍辱负重 [ rěn rǔ fù zhòng ]

    释义: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,忍受暂时的屈辱。

    出处: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逊传》:“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,以仆有尺寸可称,能忍辱负重故也。”

  • 24、

    生搬硬套 [ shēng bān yìng tào ]

    释义:生:生硬。指不顾实际情况,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,照抄别人的办法。

    出处:《山村新人》:“我们反对的就是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作风。”

  • 25、

    守株待兔 [ shǒu zhū dài tù ]

    释义:株:露出地面的树根。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。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,不知变通。

    出处:《韩非子·五蠹》记载: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,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,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,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。

  • 26、

    四面楚歌 [ sì miàn chǔ gē ]

    释义:比喻陷入四面受敌、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,曰:‘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。’”

  • 27、

    亡羊补牢 [ wáng yáng bǔ láo ]

    释义:亡:逃亡,丢失;牢:关牲口的圈。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,还不算晚。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,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。

    出处:《战国策·楚策》:“见兔而顾犬,未为晚也;亡羊而补牢,未为迟也。”

  • 28、

    望梅止渴 [ wàng méi zhǐ kě ]

    释义:原意是梅子酸,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,因而止渴。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,用空想安慰自己。

    出处: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:“魏武行役失汲道,军皆渴,乃令曰:‘前有大梅林,饶子,甘酸可以解渴。’士卒闻之,口皆出水,乘此得及前源。”

  • 29、

    笑里藏刀 [ xiào lǐ cáng dāo ]

    释义:形容对人外表和气,却阴险毒辣。

    出处:《旧唐书·李义府传》:“义府貌状温恭,与人语必嬉怡微笑,而褊忌阴贼。既处要权,欲人附己,微忤意者,辄加倾陷。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。”

  • 30、

    掩耳盗铃 [ yǎn ěr dào líng ]

    释义:掩:遮蔽,遮盖;盗:偷。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,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。

    出处: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百姓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。以椎毁之,钟况然有声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掩其耳。”

  • 31、

    叶公好龙 [ yè gōng hào lóng ]

    释义:叶公:春秋时楚国贵族,名子高,封于叶(古邑名,今河南叶县)。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,实际上并不真爱好。

    出处:汉·刘向《新序·杂事》记载: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,器物上刻着龙,房屋上也画着龙。真龙知道了,来到叶公家里,把头探进窗子。叶公一见,吓得拔腿就跑。

  • 32、

    有备无患 [ yǒu bèi wú huàn ]

    释义:患:祸患,灾难。事先有准备,就可以避免祸患。

    出处:《尚书·说命中》:“惟事事,乃其有备,有备无患。”《左传·襄公十一年》:“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。”

  • 33、

    愚公移山 [ yú gōng yí shān ]

    释义: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。

    出处:《列子·汤问》记载: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,他决心把山平掉,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,认为不能能。愚公说:我死了有儿子,儿子死了还有孙子,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,两座山终究会凿平。

  • 34、

    郑人买履 [ zhèng rén mǎi lǚ ]

    释义:用来讽刺只信教条,不顾实际的人。

    出处: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

  • 35、

    指鹿为马 [ zhǐ lù wéi mǎ ]

    释义:指着鹿,说是马。比喻故意颠倒黑白,混淆是非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赵高欲为乱,恐群臣不听,乃先设验,持鹿献于二世,曰:‘马也。’二世笑曰:‘丞相误邪?谓鹿为马。’问左右,左右或默,或言马以阿顺赵高。”

  • 36、

    自相矛盾 [ zì xiāng máo dùn ]

    释义:矛: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;盾:保护自己的盾牌。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。

    出处: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‘吾盾之坚,莫之能陷也。’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何如?’其人勿能应也。”

  • 37、

    杯弓蛇影 [ bēi gōng shé yǐng ]

    释义: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。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。

    出处:《晋书·乐广传》记载有人作客饮酒,见酒杯里有条蛇,喝后吓得病了。后来知道这蛇原来是屋角上一张弓照在杯里的影子,他的病就好了。

  • 38、

    苦身焦思 [ kǔ shēn jiāo sī ]

    释义:焦:焦急。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吴既赦越,越王勾践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”

  • 39、

    买椟还珠 [ mǎi dú huán zhū ]

    释义:椟:木匣;珠:珍珠。买下木匣,退还了珍珠。比喻没有眼力,取舍不当。

    出处: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熏以桂椒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羽翠。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。”

  • 40、

    曲突徙薪 [ qū tū xǐ xīn ]

    释义:曲:弯;突:烟囱;徒:迁移;薪:柴草。把烟囱改建成弯的,把灶旁的柴草搬走。比喻事先采取措施,才能防止灾祸。

    出处: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臣闻客有过主人者,见其灶直突,傍有积薪。客谓主人,更为曲突,远徙其薪,不者且有火患,主人嘿然不应。俄而家果失火,邻里共救之,幸而得息。”

  • 41、

    颠倒黑白 [ diān dǎo hēi bái ]

    释义:把黑的说成白的,白的说成黑的。比喻歪曲事实,混淆是非。

    出处:战国·楚·屈原《九章·怀沙》:“变白以为黑兮,倒上以为下。”

  • 42、

    发愤图强 [ fā fèn tú qiáng ]

    释义:发愤:决心努力;图:谋求。决心奋斗,努力谋求强盛。

    出处: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,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,应该发愤图强,彻底革命。 何香凝《孙中山与廖仲恺》

  • 43、

    黑白混淆 [ hēi bái hùn xiáo ]

    释义:把黑的说成白的,将白的说成黑的。比喻故意颠倒是非,制造混乱。

    出处: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:“白黑溷淆,清浊同源。”

  • 44、

    画蛇添足 [ huà shé tiān zú ]

    释义:画蛇时给蛇添上脚。比喻做了多余的事,非但无益,反而不合适。

    出处: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:“蛇固无足,子安能,而外学其文,虽有贤师良友,若画脂镂冰,费日损功。”

  • 45、

    微不足道 [ wēi bù zú dào ]

    释义:微:细,小;足:值得;道:谈起。微小得很,不值得一提。指意义、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。

    出处:清 阎尔梅《白耷山人文集》:“又好读古人书,遇古人有气谊、事功、文章者,辄慨然欣慕,其卑不足值者,心鄙夷之。”

  • 46、

    卧薪尝胆 [ wò xīn cháng dǎn ]

    释义:薪:柴草。睡觉睡在柴草上,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。形容人刻苦自励,发奋图强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越王勾路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”

  • 47、

    疑神疑鬼 [ yí shén yí guǐ ]

    释义:这也怀疑,那也怀疑。形容非常多疑。

    出处:明 徐光启《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》:“盖妄信流传谓戾气所化,是以疑神疑鬼,甘受戕害。”

  • 48、

    暗藏杀机 [ àn cáng shā jī ]

    释义:隐藏杀人的念头。比喻潜在危险

    出处:

  • 49、

    能歌善舞 [ néng gē shàn wǔ ]

    释义:擅长歌舞

    出处: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29回:“不论才人、美人、嫔妃、彩女,或有色有才,能歌善舞,稍有一技可见者,许报名到显仁宫自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