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古代军人的成语(83个)

  • 1、

    安营扎寨 [ ān yíng zhā zhài ]

    释义:安、扎:建立,安置;寨:防守用的栅栏。指部队驻扎下来。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。

    出处:元·无名氏《两军师隔江斗智》第二折:“这周瑜匹夫,累累兴兵来索取俺荆州地面,如今在柴桑渡口安营扎寨,其意非小。”

  • 2、

    背水一战 [ bèi shuǐ yī zhàn ]

    释义:背水:背向水,表示没有退路。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中说,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,穿出井陉口,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,与敌人交战。韩信以前临大敌,后无退路的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,结果大破赵军。

  • 3、

    拔山举鼎 [ bá shān jǔ dǐng ]

    释义: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。

    出处:《秦并六国平话》卷下:“籍是时年方二十四,力敌万夫,有拔山举鼎之威。”

  • 4、

    乘虚而入 [ chéng xū ér rù ]

    释义:乘:趁。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。

    出处:《去笈七签》卷一二0:“将至所居,自后垣乘虚而入,径及庭中。”

  • 5、

    大气磅礴 [ dà qì páng bó ]

    释义:形容气势浩大。

    出处:荀况《荀子 性恶》:“杂能旁魄而无用。”

  • 6、

    单枪匹马 [ dān qiāng pí mǎ ]

    释义: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。比喻行动没人帮助。

    出处:五代·楚·汪遵《乌江》诗:“兵散弓残挫虎威,单枪匹马突重围。”

  • 7、

    滴水穿石 [ dī shuǐ chuān shí ]

    释义:水不断下滴,可以闹穿石头。比喻只要有恒心,不断努力,事情一定成功。

    出处: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:“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。”

  • 8、

    奋不顾身 [ fèn bù gù shēn ]

    释义:奋勇向前,不考虑个人安危。

    出处: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。”

  • 9、

    奋勇当先 [ fèn yǒng dāng xiān ]

    释义:鼓起勇气,赶在最前面。

    出处:《隋书·史祥传》:“公竭诚奋勇,一举克定。” 元·关汉卿《哭存者》第二折:“更有俺五百义兵家将,都要的奋勇当先,相持对垒。”

  • 10、

    赴汤蹈火 [ fù tāng dǎo huǒ ]

    释义:赴:走往;汤:热水;蹈:踩。沸水敢蹚,烈火敢踏。比喻不避艰险,奋勇向前。

    出处: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故能使其众,蒙矢石,赴汤火。”晋·稽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长而见羁,则狂顾顿缨,赴汤蹈火。”

  • 11、

    凤翥龙翔 [ fèng zhù lóng xiáng ]

    释义:翥:鸟向上飞;翔:盘旋飞翔。龙飞凤舞,形容气势非凡。

    出处:明·张居正《陵寝纪》:“山趋水会,凤翥龙翔,信乾坤之……”

  • 12、

    风行雷厉 [ fēng xíng léi lì ]

    释义:形容气势的迅疾猛烈。后多比喻执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严格。

    出处:明·许自昌《水浒记·纵骑》:“官差紧者,为黄巾钩党严厉莫停者,怕鼠窜掉头者,东溪望忙行边。”

  • 13、

    风行电击 [ fēng xíng diàn jī ]

    释义:形容气势迅猛。

    出处:《隋书·扬谅传》:“文安请为前锋,王以大军继后,风行电击,顿于霸上,咸阳以东可指麾而定。”

  • 14、

    风行电扫 [ fēng xíng diàn sǎo ]

    释义:形容气势迅猛。同“风行电击”。

    出处:《隋书·韦洸传》:“公鸿勋大业,名高望重,率将戎旅,抚慰彼方,风行电扫,咸应稽服。”

  • 15、

    刚直不阿 [ gāng zhí bù ē ]

    释义:刚强正直,不逢迎,无偏私。

    出处:明·周楫《西湖二集·救金鲤海龙王报德》:“并一生宦迹,刚直不阿之志,具表奏闻。”

  • 16、

    鼓角齐鸣 [ gǔ jiǎo qí míng ]

    释义:鼓:战鼓;角:古代军队中的乐器,即号角。战鼓响,号角鸣。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。

    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九回:“前面鼓角齐鸣,一彪军出,放过马谡,拦住张郃。”

  • 17、

    积水成渊 [ jī shuǐ chéng yuān ]

    释义:比喻积小成大。

    出处: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。”

  • 18、

    坚贞不屈 [ jiān zhēn bù qū ]

    释义:坚:坚定;贞:有节操;屈:屈服、低头。意志坚定,决不屈服。

    出处:《荀子·法行》:“坚强而不屈,义也。”:《后汉书·王龚传》:“王公束修厉节,敦乐爇文,不求苟得,不为苟行,但以坚贞之操,违俗失众,横为谗佞所构毁。”

  • 19、

    尽忠报国 [ jìn zhōng bào guó ]

    释义:为国家竭尽忠诚,牺牲一切。

    出处:《北史·颜之仪传》:“公等备受朝恩,当尽忠报国。”《宋史·岳飞传》:“初命何铸鞫之,飞裂裳以背示铸,有‘尽忠报国’四大字,深入肤理。”

  • 20、

    军令如山 [ jūn lìng rú shān ]

    释义:军事命令象山一样不可动摇。旧时形容军队中上级发布的命令,下级必须执行,不得违抗。

    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9回:“云长曰:‘愿依军法。’孔明曰:‘如此,立下文书。’云长便与了军令状。”

  • 21、

    积土成山 [ jī shuǐ wéi shān ]

    释义:累土可以堆成山,比喻积少成多。

    出处:荀况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。”

  • 22、

    溃不成军 [ kuì bù chéng jūn ]

    释义:被打得七零八落,不成队伍。形容惨败。

    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八章:“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,抓住要害猛力击,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。”

  • 23、

    慷慨就义 [ kāng kǎi jiù yì ]

    释义:慷慨:情绪激昂;就义:为正义而死。正气凛然,意气高昂地为正义而死。

    出处:李六如《六十年代的变迁》:“现在是四更时分,彭、刘、杨三位,同在制台衙门前慷慨就义了。”

  • 24、

    雷厉风行 [ léi lì fēng xíng ]

    释义:象雷那样猛烈,象风那样快。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。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,行动迅速。

    出处:唐·韩愈《潮州刺史谢上表》:“陛下即位以来,躬亲听断,旋乾转坤;关机阖开,雷厉风行。”

  • 25、

    厉兵秣马 [ lì bīng mò mǎ ]

    释义:磨好兵器,喂好马。形容准备战斗。

    出处: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厉兵秣马矣。”

  • 26、

    临危不惧 [ lín wēi bù jù ]

    释义:遇到危难的时候,一点也不怕。

    出处:《邓析子·无厚》:“死生自命,贫富贱者,不知时也,故临难不惧。”

  • 27、

    宁死不屈 [ nìng sǐ bù qū ]

    释义:宁愿死也不屈服。

    出处:明·赵弼《宋进士袁镛忠义传》:“以大义拒敌,宁死不屈,竟燎身于烈焰中。”

  • 28、

    气冲牛斗 [ qì chōng niú dǒu ]

    释义:气:气势;牛、斗:即牵牛星和北斗星,指天空。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。

    出处:宋·岳飞《题青泥赤壁》诗:“雄气堂堂贯牛斗,誓将真节报君仇。”

  • 29、

    气冲霄汉 [ qì chōng xiāo hàn ]

    释义:形容魄力非常大。

    出处:元 陈以仁《存孝打虎》第二折:“便有那吐虹霓志气冲霄汉。”

  • 30、

    气吞山河 [ qì tūn shān hé ]

    释义:气势可以吞没山河。形容气魄很大。

    出处:元 金仁杰《追韩信》第二折:“背楚投江,气吞山河,知音未遇,弹琴空歌。”

  • 31、

    千军万马 [ qiān jūn wàn mǎ ]

    释义: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。

    出处:《南史·陈庆之传》:“名军大将莫自牢,千兵万马避白袍。”

  • 32、

    前仆后继 [ qián pū hòu jì ]

    释义:仆:倒下;继:接着,跟上。前面的倒下了,后面的紧跟上去。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。

    出处:唐·孙樵《祭梓潼神君文》:“跛马愠仆,前仆后踣。”

  • 33、

    轻而易举 [ qīng ér yì jǔ ]

    释义:形容事情容易做,不费力气。

    出处:《诗·大雅·烝民》:“人亦有言,德輶如毛,民鲜克举之。”朱熹注:“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,然人莫能举也。”

  • 34、

    取义成仁 [ qǔ yì chéng rén ]

    释义: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。

    出处:语出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

  • 35、

    人欢马叫 [ rén huān mǎ jiào ]

    释义:人在呼喊,马在嘶鸣。形容一片喧闹声。

    出处: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四:“只听得外面喧嚷,似有人喊马嘶之声,渐渐近前堂来了。”

  • 36、

    人仰马翻 [ rén yǎng mǎ fān ]

    释义: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。形容被打得惨败。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,不可收拾。

    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百十五回:“贾琏家下无人,请了王仁来在外帮着料理。那巧姐儿是日夜哭母,也是病了。所以荣府中又闹得马仰人翻。”

  • 37、

    舍生忘死 [ shě shēng wàng sǐ ]

    释义: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。

    出处:元·无名氏《锁魔镜》第二折:“你须索舍死忘生,建立功勋。”

  • 38、

    身先士卒 [ shēn xiān shì zú ]

    释义: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,冲在士兵前面。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,走在群众前面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当敌勇敢,常为士卒先。”《资治通鉴·隋纪炀帝大业九年》:“玄感每战,身先士卒,所向摧陷。”

  • 39、

    声势浩大 [ shēng shì hào dà ]

    释义:声势:声威和气势;浩:广大。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。

    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十六回:“其实他们空着没有一点事,也不见得怎么为患地方,不过声势浩大罢了。”

  • 40、

    十面埋伏 [ shí miàn mái fú ]

    释义: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。

    出处:元·无名氏《抱妆盒》第二折:“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,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。”

  • 41、

    视死如归 [ shì sǐ rú guī ]

    释义: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。形容不怕牺牲生命。

    出处: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三军既成阵,使士视死如归,臣不如公子成父。”《吕氏春秋·勿躬》:“三军之士,视死如归。”

  • 42、

    势如破竹 [ shì rú pò zhú ]

    释义:势:气势,威力。形势就象劈竹子,头上几节破开以后,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。比喻节节胜利,毫无阻碍。

    出处:《晋书·杜预传》:“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数节之后,皆迎刃而解。”

  • 43、

    誓死不二 [ shì sǐ bù èr ]

    释义:誓死:立下志愿,至死不变。至死也不变心。形容意志坚定专一。

    出处: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,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,心悦诚服,誓死不二。 鲁迅《华盖集·夏三虫》

  • 44、

    所向披靡 [ suǒ xiàng pī mǐ ]

    释义:所向:指力所到达的地方;披靡:溃败。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,一切障碍全被扫除。

    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于是项王大呼驰下,汉军皆披靡。”

  • 45、

    退避三舍 [ tuì bì sān shě ]

    释义:舍: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。主动退让九十里。比喻退让和回避,避免冲突。

    出处: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楚治兵,遇于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”

  • 46、

    威风凛凛 [ wēi fēng lǐn lǐn ]

    释义:威风:威严的气概;凛凛:严肃,可敬畏的样子。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。

    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回:“看那少年,生得身长八尺,浓眉大眼,阔面重颐,威风凛凛。”

  • 47、

    威武不屈 [ wēi wǔ bù qū ]

    释义:威武:权势,武力;屈:屈服。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。表示坚贞顽强。

    出处: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此之大丈夫。”

  • 48、

    无所畏惧 [ wú suǒ wèi jù ]

    释义:畏惧:害怕。什么也不怕。形容非常勇敢。

    出处:此是绍之壮辞,云巴人劲勇,见敌无所畏惧,非实瞎也。 《魏书·董绍传》

  • 49、

    万夫不当 [ wàn fū bù dāng ]

    释义:夫:人。当:抵挡。上万个人也抵挡不住。形容人非常勇猛。亦作“万夫莫当”。

    出处:元·无名氏《连环计》第二折:“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。”

  • 50、

    骁勇善战 [ xiāo yǒng shàn zhàn ]

    释义:勇猛,善于战斗。

    出处:《南齐书·戴僧静传》:“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,每荡一合,辄大杀伤,官军死者百于人。”

  • 51、

    勇冠三军 [ yǒng guàn sān jūn ]

    释义:冠:位居第一;三军:军队的统称。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。

    出处:汉·李陵《答苏武书》:“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,义勇冠三军。”

  • 52、

    勇往直前 [ yǒng wǎng zhí qián ]

    释义:勇敢地一直向前进。

    出处:宋·朱熹《朱子全书·道统一·周子书》:“不顾旁人是非,不计自己得失,勇往直前,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。”

  • 53、

    英姿飒爽 [ yīng zī sà shuǎng ]

    释义:英姿:英勇威武的姿态;飒爽:豪迈矫健。形容英俊威武、精神焕发的样子。

    出处:唐·杜甫《丹青引赠曹将军霸》:“褒公鄂公毛发动,英姿飒爽来酣战。”

  • 54、

    战无不胜 [ zhàn wú bù shèng ]

    释义:形容强大无比,可以战胜一切。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。

    出处: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:“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,身且死,爵且后归,犹为蛇足也。”

  • 55、

    赤胆忠心 [ chì dǎn zhōng xīn ]

    释义:赤:比喻真纯。形容十分忠诚。

    出处:明·汤显祖《还魂记·淮警》:“贼子豪雄是李全,忠心赤胆向胡天,靴尖踢倒长天堑,却笑江南土不坚。”

  • 56、

    冲锋陷阵 [ chōng fēng xiàn zhèn ]

    释义:陷:攻破,深入。不顾一切,攻入敌人陈地。形容作战勇猛。

    出处:《北齐书·崔暹传》:“冲锋陷阵,大有其人。”

  • 57、

    摧枯拉朽 [ cuī kū lā xiǔ ]

    释义:枯、朽:枯草朽木。摧折枯朽的草木。形容轻而易举。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。

    出处:《后汉书·耿弇传》:“归发突骑,以辚乌合之众,如摧枯折腐耳。”《晋书·甘卓传》:“将军之举武昌,若摧枯拉朽。”

  • 58、

    精忠报国 [ jīng zhōng bào guó ]

    释义:为国家竭尽忠诚,牺牲一切。

    出处:《北史·颜之仪传》:“公等备受朝恩,当尽忠报国。”《宋史·岳飞传》:“初命何铸鞫之,飞裂裳以背示铸,有‘尽忠报国’四大字,深入肤理。”

  • 59、

    令行禁止 [ lìng xíng jìn zhǐ ]

    释义: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,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。形容法令严正,执行认真。

    出处:《管子·立政》:“令则行,禁则止,宪之所及,俗之所破。如百体之从心,政之所期也。”

  • 60、

    龙飞凤舞 [ lóng fēi fèng wǔ ]

    释义: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,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,灵活舒展。

    出处:宋·苏轼《表忠观碑》:“天目之山,苕水出焉,龙飞凤舞,萃于临安。”